用真情讴歌英雄精神(来自现场的声音)
1952年,作家巴金深入抗美援朝战场前线进行采访,之后创作出中篇小说《团圆》。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据此改编拍摄电影《英雄儿女》。时隔半个多世纪,我根据小说《团圆》及电影《英雄儿女》,改编和创作了话剧《英雄儿女》。
改编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爬,改编的过程就是理解、取舍、打破与重建的过程。观众往往带着对原著作品的印象走进剧场,改编成功的关键是找到今天的视角,而且要符合改编后的艺术形式,以获得新的共鸣。
原著小说和电影真实精彩,除了令人难忘的经典场面和动听豪迈的歌曲,还提供了很好的人物关系与结构基础,为话剧改编提供了较大的创作空间。因此,话剧《英雄儿女》对人物关系进行挖掘和创作,保留王成牺牲的场面和一些经典台词,其他情节和场面基本是重新写。原著和电影更多关注人物的精神层面,话剧以此为创作重点,同时加入一些新的人物与情节,书写人物的精神情感,既精彩,又让今天的观众更容易理解人物,也更加具有话剧舞台呈现特点。
主人公王芳的演出节目非常重要。除了长鼓舞、说唱快板、京韵大鼓、数来宝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英雄赞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节目,话剧还选择《本事》等歌曲来表现人物情感。小说中有一处提到“王芳听说有岗哨没有听到演唱,她就跑出去找那些人,亲自唱给他们听”。我据此创作出王芳深夜给岗哨小战士单独慰问演唱的情节。小战士来自上海吴淞,王芳为他演唱自己在课本里学唱的歌曲《本事》。在此,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家乡的思念。
“年纪不过三十多点,来到朝鲜,水土不服身体不大好。”“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小说描述王成的部分只有简单几句话。编剧毛烽和导演武兆堤在进行电影改编时,综合抗美援朝战场上几个真实的英雄事迹,创造了王成这个经典的银幕形象。他们大胆创造,注重运用电影手段,极大丰富了整个故事,给了我启发。
我有幸采访到多位健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还有像王芳这样当年的文工团员。志愿军老同志讲述了许多发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真实感人的故事,提供了许多细节。后来剧本中的许多情节,包括坑道里火线入党、文工团员们与战士们签订生死协约、战场上祭奠英雄等,还有相互取暖御寒、为了行军方便而丢掉军被、躲避敌人飞机等,都来自他们的亲身经历。
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英雄精神?这是从小说《团圆》到电影《英雄儿女》的立意所在,话剧《英雄儿女》则回答了“什么是当代的英雄”。今天我们用艺术作品讲述他们的英雄事迹,是为了用真情讴歌英雄精神,将爱国主义和英雄精神发扬光大。
(作者为国家一级编剧)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03日 2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大运进行时丨赛场医疗保障及时到位 在大运会领略“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 在8月1日进行的成都大运会女子一万米比赛进行到第七圈时,哥伦比亚选手阿里斯蒂萨瓦尔在经过补水点后突然倒地,好在经过成都大运会医务人员及志愿者的及时救治,运动员已恢复意识;不同于赛场上的热血沸腾,夜晚的大运村集市是各队运动员休闲的主要去处,运动员们在这里展示赛场之外的“多才多艺”;新加坡大学体育办事会主席叶良俊认为此次大运之行是一次学习之旅,中国的办赛能力令他惊叹,场馆、大运村等硬件设施彰显美感与先进性,而软性服务则体现了中国的热情友好。 医疗保障及时到位 哥伦比亚女运动员成功被救治 在8月1日进行的成都大运会女子一万米比赛进行到第七圈时,哥伦比亚选手阿里斯蒂萨瓦尔在经过补水点后突然倒地,这让现场观众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
- 评论
- 关注